父亲的盗墓笔记已经被我读下去大半。我随手翻翻,书页在我手中飞动。
突然,停在了某页,我看到在这页上有一行用红笔专门标注的字迹,“寻宝原理”。这可有意思了,笔记上基本都是秘籍、秘法、秘方这一类,何时出现这么书面化的用语,原理?寻宝有何种原理?
难道是两个远距离盗墓者,一个号召盗墓,另一个就立即受到影响去盗墓,这么鬼魅似的远距离作用,叫做盗墓者的量子纠缠。
还是,如果你担心被粽子袭击,就总会遇到能袭击你的粽子,这是所谓的粽子墨菲定律。
又或者是在盗墓者进入墓穴以后,一动不动的粽子总是自的向会扑人的粽子转变,不可能把会扑人的粽子变成安静老实的粽子,是为粽子的热力学第二定律。
再或者,一个棺木在打开以前,无法去判断原本在里面的粽子是会动的还是不会动的,但一旦开棺后粽子必然都会动,这种现象被称为薛定谔的粽子,也被称为盗墓测不准原理。
我一下走神,回想起上大学时的很多知识,感觉这些东西当年学的现在都完全没有用,不论是我去盗墓,还是现在干少儿培训。人就是这样,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生什么,也就没法知道此刻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,也许我现在读的盗墓笔记就是毫无意义的呢。
对于盗墓者来说,不论是用分金定穴,还是搬山挖土,一切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地下的随葬品。可是,如果挖开里面的随葬品根本就不值钱,那就白忙活。在搞定之前的那些以后,挖开前的最后一步,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,便是如何在事先就知道下面埋葬了什么宝物。对此,笔记本是这样记载的:
我继续看寻宝原理。里面的所谓原理,其实和秘诀差不多,都是盗墓者历代口口相传的东西。
周代、秦朝、汉朝的王侯将相多葬在北邙山中。越大的墓,墓主人的地位越高,墓的隧道就越长。而冥器多用金子、银子、铜等贵金属制成。在古物之中,最多数的要数铜镜,因为铜镜作为日常生活,几乎人人都要用,所以随葬品中也大多都有它。而且铜镜比较其他的木器、陶器更加的坚固不容易损毁。
秦朝的铜镜平面最小,汉代的铜镜背后的图案多为海马、葡萄、飞燕,比起秦朝的铜镜汉代的铜镜稍大些。唐朝的铜镜外形如同车轮,它的边缘不再是如前朝那样圆润,边缘是锋利的锯齿状。古代的死尸收敛入棺材时,喜爱用水银来防腐,以铜镜作为护心镜,放在古尸的胸口,时间久了,铜镜上就会有水银浸,水银斑。
墓穴里随葬的朱砂和翡翠,和铜镜一样,年代久了就会浸上水银斑。这种有水银斑的很容易就被外人看出是从墓里取得。有水银印子,古物的色泽也会变差,品相不好就卖不出好价钱。
在墓穴中,大墓中除了古镜多以外,耳杯也很多。常有大墓穴中挖出耳杯几百只。其中,耳杯的色泽以蜡黄色为最好,气味上以带淡淡香气最好。如果耳杯被泥土浸蚀,并且颜色青,盛水以后还渗漏的最不好。
这些都是大体上去判断。如果能在挖掘之前就推断出古墓的年代,根据当时人们的随葬风俗,就能知道随葬品有什么:
先秦中,随葬品一般多为陶器、石制、骨制的工具、装饰品等等。在商周时期,玉器作为一种礼器已经进入到士大夫阶层中,所以在商周时期,随葬品中也有不少的玉器。
而从殷商时期,朝歌的贵族就开始从身毒国进口大象,饲养大象,这时也有了象牙制品。但在商周最富盛名的随葬品,还是鼎、爵、钟等青铜器。
两汉墓中,随葬多为玉器、铜器、漆器、其中以玉器为代表,并且造型多样。两汉也是将模型文化,带入墓穴的开始。我们现在烧给死人用的纸房子、纸车子,在东汉西汉时,是陶器模型,其中人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盗墓:父亲的笔记 最新章节第580章 变异,网址:https://www.at888.net/94/94756/581.html 沙雕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