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 ) 写到《姜叙之母》,又想到另一个姜姓之人和他的母亲,这个人就是姜维。
“远志”和“当归”是两味中药,母子俩用两味中药传递心中所想,被传为千年佳话。
…… ……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姜维的父亲姜冏很早战死,姜维和母亲相依为命。这小伙子文武双全,在当地很出名。同时野心也很大,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顺民,打算要建立功名。
蜀汉建兴六年(公元228年),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,俗称“一出祁山”。
战役开始之时,诸葛亮大军的进展顺利,很快便兵临姜维就职的天水地区。
当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外出巡视,姜维和郡功曹梁绪、主簙尹赏、主记梁虔等人随行。听说诸葛亮即将率军进攻、各县郡纷纷响应之后,马遵立刻抛下姜维等人独自逃往上邽(guī)。
到姜维等人发现太守马遵离去,并赶到上邽城下要求入城之时,太守马遵又怀疑姜维有异心,命令士兵紧闭城门,不让姜维等人进入。
无奈之下,姜维等人只能回到冀县。
不料,冀县官吏也不让姜维等人进入。
姜维等人在走投无路之下,只能投奔对手诸葛亮。诸葛亮见到姜维,确实大为赞叹,决定好好培养下这位青年才俊。
没过几天,包括冀县所属的天水郡在内,南安和安定等三郡纷纷响应诸葛亮,引起曹魏强烈震动。
魏明帝曹叡立即派出大将军曹真和左将军张郃前往迎战。
在街亭一战中,张郃打败诸葛亮的先锋马谡并夺取战略要地街亭,迫使诸葛亮不得不放弃刚刚夺取的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向汉中撤退,曹军很快收复了三郡地区。
蜀军全面撤退的当口,诸葛亮并没有如《三国演义》说的那样,派人去接回姜维老母。相反,姜维的老母仍旧留在了天水,已经投降蜀汉的姜维来不及到冀县接出自己的母亲,只能随着诸葛亮的大军一起离开了故土冀县来到了汉中。
母子从此天各两边。
…… ……
诸葛亮的大军撤回汉中之后,曹军很快便将尚在冀县城中的姜维一家老小抓获。
但是在如何处理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:所有人都认为姜维降蜀是迫不得已,认为姜维原本就没有背叛之意。因此姜维的家人并没有因此获罪,仅仅是将他们进行监视居住而已。
对于姜维的母亲来说,中年丧夫,好容易把儿子抚养到二十多岁,却跑到了敌国,当然很不幸。她并不在乎蜀汉和曹魏谁正谁邪,但儿子总是娘的心头肉。
后来打听到姜维在蜀汉当了将军,老母就写了一封书信过去,想让姜维回来。
当然,我们也可以揣测,这封信有可能是魏国地方当局的安排。那么,就不能写的那么直接,所以,姜母就给儿子在信里写到“当归”。
姜维收读了母亲的信后,思虑良久,执笔给母亲回了一封信,说明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依附蜀汉。
姜维在回信中说,“良田百顷,不在一亩;但有远志,不在当归也。”
姜维信中的“远志”与母亲的“当归”一样,都是药材,都是一语双关。
一个是让儿子回去尽孝,一个是告诉母亲自己有远大志向,忠孝不能两全。母子之间均是意境悠长,但各自心态确是大不一样。
不过,战争造成家人失散、分离,却始终是个永远的痛。这个遗憾无论在姜母,还是在姜维身上都是无法弥补的。
姜维这样说了,也这样做了。他在蜀汉为官三十余年,这个年限已经超过了诸葛亮。
在后期掌握兵权后,他多次北伐,与魏军杀得血肉横飞。甚至在邓艾、钟会大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三国的女人 最新章节261 “远志”,不“当归” 262 “先主”,网址:https://www.at888.net/173/173172/262.html 沙雕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