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丁壮数字得出一个大致的总人口数,约莫也就是一亿四千万。按照传统,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不是统计范围之内,也就是朝廷说的藩籍,另外还有部分卖身为奴者同样不统计,这就是奴籍。但这些不在统计范围之内的人口终究是少数,直接加两千万上去已经很宽裕了。
这个大致的数字,是崇祯三年统计出来的,在这二十年的时光当中,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及其他的天灾**,人口数量会减少很多,绝对到不了这个数字。
虽然人口会减少,但土地却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减少,因为南方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,对于土地的开垦一直都没有停止过。也就是说,田亩数应该是持续增加的才对。
“我朝共有税田二十二万万亩,其中一等田八万四千万亩……”
所谓的税田其实就是私田,不包括宗室和勋臣以及功名者不纳税的那部分田产。
李吴山怎么都没有想到,这位大明天子竟然会做如此细致的统计工作,这太出乎预料了。
“北方的上等田产谷三石七斗,折米三百四十斤。下等田产谷三石一斗,折米二百八十七斤,稷粟之类不计……”
复隆皇帝算了一笔细账,把南方和北方的粮食产量计算的清清楚楚,而且只是计算的主粮,至于说黑豆、荞麦和其他的杂粮根本就没有计算在内。
北方本已可以做到两年三熟,干脆按照一年一熟计算,而南方则统一按照一年两熟计算,这已是一个非常保守的计算数字了。
得出的答案就是:大明朝田地之中出产的粮食,平均分摊下来,每个人应该有七百多斤甚至八百斤的的主粮保有量。
一个正常人男子的一年的粮食消耗量几乎是固定的,四百五十斤主粮应该是足够的,再加上菜、蔬、瓜、果,以及许许多多的杂粮作为补充,这个数字肯定可以维持一个正常人的正常生活,而且还会有两三百斤的结余。
一个人就有两三百斤的粮食剩余,一个普通的四口之间每年就应该剩下一千斤左右的粮食。
虽然还要纳税,但大明朝的田亩税其实一点都不重:这算下来,每亩只有九斤多一点儿,一个四口小康之间的纳税总量也就是二百来斤而已。
要照这样计算的话,从崇祯三年到现在,二十年的时光当中,朝廷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新建、扩建仓库。因为大明朝的开支没有那么大,而老百姓缴纳的赋税又太多了,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结余,不修建仓库根本就容纳不下。
但事实却恰恰相反:在整个崇祯朝,朝廷已经穷的连官员的基本工资都发不下去了,国库里空的能把老鼠饿死。
一亿五六千万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到头,汗珠摔八瓣的干活,所生产的社会财富总量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。但朝廷却穷的过不下去,老百姓也吃不上饭,不得不揭竿而起,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。
于是乎,问题就来了:老百姓们生产出来的财富绝不会凭空消失,既没有进入老百姓的腰包,也没有进入国库,那么,这些财富到底哪里去了?
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。
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,就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,就能让全天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,从根源上做到“民无输匮之劳,兵无征战之苦”的理想状态,大明朝就会成为国泰民安的地上天堂。
老百姓吃的饱穿的暖,每年还有三分之一的结余,二十年下来得是多么大的一笔数字啊!
要是有这么多的财富,老百姓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造反?真当造反是那么好玩的吗?
要是大明朝有这样的国力,就算是再有三五个大清国,也在翻手之间就灭他七八回了。
什么李闯的百万大军,什么清廷的无敌八旗,在这个问题面前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明末大权臣 最新章节第四百二十九章 根本大计,网址:https://www.at888.net/192/192069/429_3.html 沙雕视频